破壞性建設城鎮化過程中的“毒瘤”
發布時間:2013-08-12 新聞來源:一覽設計英才網
今后一段時期,城鎮化將在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新空間中扮演重要角色。黨的十八大以后,中央明確提出: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就是城鎮化。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,一些地方卻出現了“破壞性建設”的現象。在單純地把目標當成目的的行為沖動下,政府想賣地,地產商想開發,各類公司想把農村的資源集中起來,而一些高層也想把它作為經濟增長點。在新型城鎮化的口號下,有些地方將小城鎮作為利益沖突的籌碼。在城鎮化過程中陷入新的誤區:將城鎮化作為追求GDP的手段、作為建設形象工程的手段,這樣形象會上來,民心會下去;城鎮化如果成為發展房地產的手段,房價會上去,但內需會下來。
這樣做,很多破壞性建設的城市出現了,但美麗的鄉村、藍天、綠地卻沒有了。城鎮化應該以人為本,首先讓城鎮的人民受益。一個沒有自主權利、沒有社會資源供給、沒有創造能力的城鎮,不會有城鎮化的意義。
城市趨同 特色難尋
據記者了解,近年來舊城改造的輝煌成就,有目共睹,不少地方改造中“破壞性建設”的失誤,也多受詬病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,如何借鑒城市的成功經驗,同時避免“城市發展病”,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。
幾十年前,大大小小的城市是陳舊的,但是各具特色;現如今,大大小小的城市多已“翻天覆地”舊貌換新顏了,但越來越趨同,特色難尋。除了極少數老建筑“盆景式”地點綴在海量的玻璃大廈、水泥叢林中外,許多大城市已經找不到它的本色,有些甚至已被徹底“肢解”、“整容”成了完全“標準化”的現代摩登模樣。不光建筑外觀,連街道風格、店面裝潢、櫥窗展示、廣告詞語等等,都接了同一的“軌”,而原來附著于老城軀體上的那些特色文化、傳統韻味,都只能到博物館、保留景點或者劇院里去尋覓、觀瞻、體味了。
“現代化”的“鏟車”,在推平大量普通陳舊建筑、危房的同時,也毀滅了不少無價的有形歷史瑰寶,傷害了深植于彼的無形文化之根。
我國城市規劃、古建界的泰斗鄭孝燮老先生,30多年前就緊急上書中央領導,使北京德勝門箭樓免遭被拆厄運。10多年前,他拍案力爭,堅持把平遙古城列入“申遺”名單?墒敲鎸甑默F實,老先生神情黯然地對記者說:“現在一些會議請我我都不去,一是我說話不客氣,二是說了也沒人聽。”
他認為現在一些“改造”行為,實際是對城市的殘酷破壞。而這種“破壞性建設”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,也是無法彌補的。
農村不再 文化消失
據記者了解,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,農村也陸續掀起“舊村改造”的熱潮。人們很自然地擔心,在把農村建設納入城鄉統籌的“大盤子”的同時,會把“破壞性建設”的疾病也引進農村。
事實表明,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。實際上,在許多“先行”地區,隨著城鎮的變大,建筑的翻新,農民的“上樓”,原有農村的“農”味已經消失殆盡,甚至連“儲存”它們的博物館都沒有,而是干凈、徹底地“根除”了。讓人焦慮的是,這種病癥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。最近記者走訪了幾處現代化名村,“與城市完全一樣”的自豪,令人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兒。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字,2002年至2012年,我國自然村由360萬個銳減至270萬個,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。2012年4月在馮驥才的倡議下,國家決定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、文化部、國家文物局、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,頒布了第一批646個中國傳統村落名單,將保護傳統村落列入國家重點項目,傳統村落被稱為中華民族的DNA。
住建部村鎮司司長趙暉在成立儀式上介紹,今年內將頒布第二批約1000個中國傳統村落的名單,下一步將科學調查,建立檔案,落實保護制度,完成指導規劃,確立修復重點,堅決避免“破壞性建設”的行為。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
分享到: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